“實事求是,不尚空談”,這是1942年12月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召開的陜甘寧邊區高級干部會議上,毛澤東同志贈予時任靖邊縣委書記惠中權的親筆題詞。
會上,毛澤東同志還高度評價了靖邊的工作,他說:“特別是靖邊同志這種認真努力、實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各縣效仿?!?/p>
歷史上有著“朔方”“夏州”之稱的陜西省靖邊縣,至今流傳著令人民敬仰的好書記惠中權的美談,傳承著他“實事求是,不尚空談”的奮斗精神。
“拓荒?!?/p>
“實事求是,不尚空談”,這八個字是惠中權始終堅持的行動指南,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成為指引新時代黨員干部為人民服務、履職盡責的強大動力。
惠中權故居位于靖邊縣鎮靖鎮鎮靖村,環境優雅、簡單樸素,這里也是中共靖邊縣委舊址。
“父親從小聰明過人,祖父認為他是塊讀書的料,雖然家境貧寒,也千方百計將他送入學堂。父親18歲那年,經全國合作總社副主任惠慶祺介紹秘密入黨,從此走上了為窮苦大眾求解放求自由的革命道路?!被葜袡嗟膬鹤踊莼⑿刍貞浀?。
靖邊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這里氣候惡劣、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糧食產量極低。又正逢國民黨不斷制造摩擦,對邊區進行經濟封鎖,人民生活雪上加霜。
1941年,25歲的惠中權調任靖邊縣委書記。面對當時百業蕭條、百廢待興的局面,他沒有退縮,而是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緊緊抓住“民以食為天”這一核心要素,將解決群眾的口糧問題作為首要任務。
如何改變風沙危害的自然面貌?如何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如何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一個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不斷在惠中權腦海里閃現。
惠中權認為,解決問題,絕不能坐在辦公室與公文兜圈子,而是要經常下農村調查研究,了解情況、走訪群眾,傾聽群眾意見。
他把調查研究的情況、意見帶回后,立即組織縣委、縣政府的同志討論研究,最終提出大生產運動的四項具體措施:發動群眾,興修水利;修渠打壩,改造水漫地;種樹種草,發展畜牧業;發展馱鹽,增加收入。
在惠中權的帶領下,靖邊縣以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開展大生產運動,成績卓著,在1942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召開的陜甘寧邊區高級干部會議上,受到表彰。
“領頭羊”
帶著問題到群眾中和田間地頭找“辦法”,再帶著“辦法”在實踐中找“答案”,是惠中權長期堅持的工作方法。
在惠中權的帶領下,1941年至1942年間,靖邊縣建成了巴圖灣、柳樹灣、楊橋畔等多座大壩,興修水地7000多畝,產量超旱地10倍以上,實現了增產增收,人民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好。而靖邊修水地、改造水漫地的經驗也由此在陜甘寧邊區推廣開來。
惠中權還提出了“一馱鹽一匹布,一斗鹽二斗麥”的口號,發動群眾運鹽。1943年,靖邊群眾全年運鹽3.5萬馱,獲利8750萬元(邊幣)。
“細致入微研究、大刀闊斧改革,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是父親的初心和使命?!被莼⑿壅f。
惠中權號召群眾在大片荒沙地里植樹種草,大力發展畜牧業。他提出的“栽活一棵樹、養活一只羊,少燒一升糞、多打一斤糧”的口號,至今還激勵著當地群眾。
“先種麥子插黑豆,黑豆地里帶蘿卜”也是惠中權根據當地的氣候,總結出的科學種田經驗。在實行三茬種植后,農作物產量超旱地1倍至2倍,自然風貌和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
“群眾的基本口糧問題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解決了,真正做到了人盡其力、地盡其利?!比缃?,提起惠中權的這些往事,當地人依然津津樂道。
經過惠中權和群眾幾年間的艱苦奮斗,靖邊經濟得到了有力發展,成為陜甘寧邊區的一面先進旗幟。
真君子
毛澤東同志曾在全國表揚過兩個縣委書記:一個是焦裕祿,一個是惠中權。
“1952年的華南地區,國家由供給制改為工資制,當時科員一般定為14級到18級不等,其中極少數被定為18級?!被葜袡嗟呐畠夯輥聿式榻B,“和我母親條件相同的同志,大部分被定為14級、15級,但母親卻因父親的干預,被定為18級,成為當時最低一級的干部?!?/p>
“他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自己?!焙髞砗突葜袡嘣诹謽I部共事過的同事回憶道,“惠中權長期以來,廢寢忘食、竭盡全力工作,因此積勞成疾,身患多種疾病,組織上讓他出國治病順便進行工作考察,他卻說,國家正是困難時期,花費的這些外匯應該給國家買機器才對?!?/p>
面對組織的關懷,惠中權用滿腔熱情和加倍的努力去回報。
“他在辦公室不抽煙、不喝茶,只是不停地喝白開水?!被葜袡嗟木l員在日記中寫道,“有一次開完會后,惠中權把一位勞模請回家繼續談工作,吃飯時有一碗排骨湯,他用筷子撈了幾次,才撈起一塊帶肉的排骨,放到客人碗里?!?/p>
2017年春,惠中權故居在其百年誕辰之際正式對外開放。儀式上,全國政協原常委、林業部原副部長劉廣運在講話中說:“惠中權是黨的優秀干部,是一位真正的共產黨員。毛主席給予他‘實事求是,不尚空談’的高度評價,成為縣委書記的楷模?!?/p>
“孺子?!?/p>
新中國成立后,惠中權任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部長,1952年8月,調任華南墾殖局副局長,后又任海南區黨委書記兼任海南墾殖局局長,協助葉劍英同志開創我國橡膠事業。
1954年4月,惠中權調任林業部副部長,主管造林、經營、林場等業務工作。由地方調到中央,雖然職位高了,環境變了,但惠中權始終不忘毛澤東同志“實事求是,不尚空談”的教導,時刻保持著戰爭年代的革命熱情和拼搏精神。
“在林業部分管護林防火工作時,每年關鍵季節,父親總是親自到防火值班室值班。遇到緊急火情,他總是親赴現場,同當地領導一道指揮滅火?!被莼⑿刍貞浀?。
1956年4月下旬,內蒙古阿爾山林區發生大火災,惠中權立即乘飛機前往現場。夜間氣溫在零下20攝氏度左右,寒氣逼人,他仍與參加滅火的解放軍戰士和林區職工并肩戰斗,使在場的同志深受鼓舞。
青山埋忠骨,熱血鑄忠魂!如今,惠中權故居在寒來暑往、花開花落中靜靜矗立,無數悠遠又清晰的影像在庭前婆娑,向來人訴說著當年那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