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萬城,俗稱白城子,位于陜西省靖邊縣最北端的白城則村,距縣城50公里。它是我國東晉時期匈奴大夏國的都城,坐落在無定河北岸的沙漠里?!敖y萬”的寓意是“一統天下,君臨萬邦”。它始建于公元413年,為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征發秦嶺以北十余萬各族民眾歷時六年而建成,距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
統萬城是我國境內唯一確知的匈奴城,唯一的沙漠古都。1996年,統萬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國家文物局又將其列入最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中國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同年被陜西省政府確定為陜西十大文化旅游景區之一。
統萬城的創建人是匈奴族末代單于赫連勃勃,他本屬匈奴族鐵弗部人,因其父西單于劉衛辰被魏所殺害,遂投奔后秦,頗得信任。等他羽毛漸豐,就不甘寄人籬下,于是擁兵自立,于公元407年,以鄂爾多斯為根據地建立大夏。疆域極盛時,據有今陜北、關中、內蒙古河套地區、甘肅東南部、山西西南及河南西北部,成為北方一大強國。這時他認為自已隨母姓不合理,故改姓赫連氏,意思是,帝王系天之驕子,他的威赫與天相連。
起初赫連勃勃居無定所,后來勢力漸長,遂于公元413年,動用北方各族民眾十余萬人,大興土木,修建都城。據《水經注》記載,都城是在西漢奢延縣城基礎上擴建而成。建成后的統萬城規模宏大,建筑壯麗,城內人口最多時達到七八萬人。作為一國國都的統萬城,集政治、文化、軍事中心于一身,達到空前的繁榮。
公元425年赫連勃勃病死于統萬城,享年45歲。其子赫連昌繼位,仍都統萬。兩年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攻陷統萬城。其后不久,大夏國亡。北魏改統萬城為統萬鎮。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24年),改設夏州,以統萬城為治所。隋初改為朔方郡治所。隋末地方豪強梁師都據統萬城稱帝,國號 “梁”。唐貞觀年間以其地復為夏州,置都督府。唐天寶元年 (公元742年)改為朔方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夏州,統萬城仍為州治所在。這一時期,統萬城基于原來都城的政治中心所形成的社會,經濟環境,仍然為鄂爾多斯高原南部最重要的城市和中心。特別是在晚唐、五代、宋初,統萬城與敦煌、河西間交通和交往頻繁,其間的主要通道均以統萬城為中心,連接關中、中原與西域,是當時絲綢之路最重要的主干道之一。公元881年,唐僖宗封黨項部族首領拓跋思恭為夏州節度使,統萬城于是成為黨項部族的根據地。黨項人建立西夏后,統萬城成為宋與西夏爭奪之地。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宋軍攻破統萬城,宋太宗以統萬城 “深在沙漠,難防羌族竊據”為由,下令毀廢統萬城,遷民20萬人于今橫山、米脂、綏德一帶居住。統萬城作為大夏國的都城雖然只有15年,但作為北方軍事重鎮卻有著近600年的歷史。
統萬城遺址全部為夯土建筑遺存,城市的基本格局仍舊保留,即由外郭城和內城構成多重的城堡工事,內城又分為東城和西城,即由東往西依次為外郭城、東城和西城,被當地群眾稱為頭道城、二道城、三道城。部分城垣、城門、馬面及角樓遺存清晰可辨,城內主要建筑道路均已無存,僅遺留下高大的夯土臺基。根據航空影像分析,仍可看出城西北角的護城河及城內開渠引水的痕跡。
外郭城因遷就地勢和包容最大限度的面積,頗不規則。平面呈曲尺形,周長13865.4米,面積7.7平方公里,它是居民集市聚集地。
內城平面呈長方形,被南北向城垣分隔為二。東城是公廨衙署集中地,西城為皇城。東城周長2566米,西城周長2470米。兩城四角均有突出城外的方形或長方形墩臺,其中以西城西南角墩臺最為高大,現存高度達26.62米。統萬城城池堅固,牢不可破,城墻上建設稠密的馬面,東城馬面22座,西城乃中央政權所在地,安全防范更是頭等大事,所以馬面多達38座。這些馬面均長于城墻數米甚至更多,當敵人攻城時,可從其后射擊,馬面緊密,射擊的石頭可以相互交叉,致使敵人攻不到城下。西城南垣一號馬面,它長出南墻17米,中空,俯視呈方形豎井。內壁光滑陡直,無門洞,南北壁面有擦洞和樓板殘跡,推測由頂部邊緣搭木梯上下而出入。據考證,此馬面是中空的倉儲建筑,亦即史書上記載的“崇臺密室”。這樣的馬面僅有兩座。統萬城的馬面兼作倉儲之用,這在我國城建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西城保存最好。四面各有一門,東門為“招魏”,即招降魏國;南門為“朝宋”,表現出其聯宋抗魏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西門為“服涼”,意即要征服河西走廊的西涼、北涼;北門為“平朔”,就是要平定河套以北地區朔方。東、南二門僅存基址,西、北二門甕城輪廓尚存。在城中央,矗立著高大的夯土臺基,2004年加固修復了它的基座。它就是史載的永安臺,是當時赫連勃勃處理朝政之處,公元425年赫連昌即王位于此。永安臺現存高度19米,是城內的制高點。根據 《統萬城銘》記載,當時除了皇宮正殿永安殿外,南北均有離宮別殿。有過冬的溫室、避暑的涼殿,寒暑無殊。城內遺物豐富,出土有漢代至宋代的銅印、銅佛像、銅鏡、錢幣、石碑、瓷器、陶器及建筑材料等。
統萬城不論是城垣還是馬面等,一律用蒼白色土經鍋蒸后再板筑夯實而成,故俗稱 “白城子”,其建筑材料主要是石灰、石英砂、白黏土,類似現代建筑廣泛使用的三合土。據 《晉書》記載,該城修筑是由赫連勃勃手下的親近大臣叱干阿利負責的。此人性情殘暴,他在巡行工程時若發現墻面能被鐵錐刺進一寸,施工者即遭斬首,尸體亦被筑進墻。因而城池雖為土質,卻堅硬如鐵,這也是統萬城雄姿尚存的主要原因。
赫連勃勃在此建立大夏政權的時候,曾贊美這里 “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笨梢?,當時這里水碧山青,林草豐盛,風光宜人。之后由于長期的、大規模的民族間戰爭所造成的兵燹、踐踏,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壞,故此引起下覆暗沙翻為明沙,在風力作用下,形成流沙移動和地面沙丘堆積。這種沙漠化過程在唐代即開始有記載。
統萬城遺址沉睡于浩翰的毛烏素沙漠,直到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陜西懷遠知縣何炳勛奉命調查統萬城,才確定了該城即為夏州城。從此以后,統萬城遺址漸為學界所知。新中國成立后,國內外考古、史學、地學以至生態學等有關學術界人士對統萬城遺址給予強烈關注,統萬城已成為一個多學種爭鳴、解剖、論證、求真的現實課堂。隨著近年學術爭鳴的深入開展,統萬城的知名度得到不斷提高,一個新興的學術旅游熱點已經孕育誕生。